王必成的第6纵队主要是飞兵激渡,攻占垛庄,抄掉74师退路,同时参加对第74师、25师的攻击。
王建安的第8纵队主要是穿插割裂74师与83师的联系,并对该两师形成对内对外正面,坚决“看住”83师,坚决阻其与74师汇合。
许世友的第9纵队担任正面抗击74师的任务,拿下雕窝要点,最后配合4纵会攻芦山阵地,协同歼击第74师、第25师。
由此可以看出:1纵、4纵、6纵、8纵、9纵等5个纵队对付的远不只1个整编74师,而是敌人的4个整编师。除整编第74师外,还有整编第25师、第83师、第65师。纯粹的“五打一”是根本不存在的。
整个战役核心紧紧围绕在围歼第74师上,每个纵队除担负对74师的围歼任务外,同时还担负至少阻援或攻歼另外一个师的任务。
叶飞的1纵在与黄百韬的25师酣战中,敌一度“接近我天马山阵地”。战况非常吃紧时,恰好“4纵的第28团第2营从附近路过”,叶飞强令该营一起参加对25师的阻援战斗,才确保了天马山阵地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,确保了“25师与74师虽近在咫尺却不能汇合”。
陶勇的4纵第10师攻占540高地西侧的大山腿后,即向西540高地主峰发起攻击。部队在运动中失去联络”,“第30团第5连和第6连1个排及第29团第2连,在上级指挥一度中断情况下,发扬了高度的战斗积极性”。部队打到失去联络,反应出战斗的剧烈性与残酷性。
王必成的6纵:15日傍晚,“敌第25师以约两个旅的兵力,再次发动猛攻,第一线4个营被我击退后,第二线部队接着进攻,企图置我于无喘息之机,冲过我阻击阵地。我47团、46团在各高地顽强作战,打垮敌一次又一次的连续冲击”。人们只知王必成的6纵最后击毙了张灵甫,在围歼74师时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但很少了解6纵其实在阻援战中,还曾与敌25师血战过,并且打得也异常激烈精彩。
通过以上分析,除去担负阻援25师、83师及65师的作战任务外,真正用于围歼74师的部队也就是3个纵队左右的兵力。特别是叶飞的1纵,至少一多半的力量用在了阻援25师和警戒65师上。
我军围歼74师最终形成的兵力对比大致也就是“三打一”,远远达不到通常所说的“五打一”。所谓的“五打一”只是一种表象,战场局势根本不是简单的几打几,远比我们想象认知的严峻复杂得多。
孟良崮战役,对付主力王牌军74师,粟裕在战术上仅只形成“三打一”的兵力优势,并且周围战场局势那么复杂、敌情那么严重的情况下,居然敢下围歼张灵甫74师的决心。这种决心也只有粟裕敢下;这种超高强度的硬仗、恶仗、险仗,也只有粟裕敢打。
林彪非常钦佩粟裕的战争指挥艺术,赞叹道:粟裕净打神仙战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